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丰满大坝

  豐滿大壩位于吉林省,第二松花江干流上的豐滿峽谷的谷口,1937年偽滿時期開工,六年后第一臺機組發電。大壩高90多米,當時乃亞洲第一高壩。豐滿水電站庫容百億立方米,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兼具發電、防洪等功能。2011年6月初,有消息稱,國家電網力主張耗資百億拆除并重建豐滿大壩。豐滿大壩全長1080米。左側為溢流壩段,為孔口式溢流堰,堰頂高程252.5米,有11個孔,各寬12米、高6米。設計泄洪量9020米3/秒,校核最大泄量9240米3/秒,用差動式躍水檻消能。發電廠房位于右側,長189米、寬22米、高38米 。   豐滿大壩高90.5米,為重力壩,壩體混凝土量194萬米3。日本撤退時大壩尚未完成,有些壩段還沒有按設計斷面澆完,而且壩基斷層未經處理,已澆的混凝土質量很差,廊道里漏水嚴重,壩面凍融剝蝕成蜂窩狀。大壩安全處于危險狀態。[1]
編輯本段建設歷程該工程于1937年4月破土動工,1942年11月初具規模,大江截流,水庫開始蓄水,1943年3月1號機開始發電。豐滿大壩從1937年破土動工到1943年春發電,僅僅用了5年多時間,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勞工數量之多,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   1946年國民黨接收后,原資源委員會曾派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的美國顧問卡登和中國工程師去研究修復計劃。當時曾提出炸低溢流堰,用降低水庫水位來保大壩安全。但因當時條件很困難,東北也快解放,只鑿掉了少量混凝土,沒有繼續進行。   1948年3月8日,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向即將撤退的吉林守軍下達了蔣介石“撤退前必須徹底炸毀小豐滿堤壩和發電廠全部設備”的手諭。當晚,當班運行值長張文彬面對破壞電廠的國民黨軍隊,機智周旋,確保了發電機組、壓力鋼管完好無損。翌日,飽受磨難的電站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東北解放后,即委托蘇聯彼得格勒水電設計院做出豐滿水電站修復和擴建工程的設計(366號設計)。首先為了確保大壩的安全,決定采取積極的加固大壩措施,爭取于1950年汛前突擊澆筑57360米3混凝土,以保度汛安全,結果勝利提前完成。接著在壩基和壩體內進行鉆孔灌漿,共72685米;補修壩面27426米2。至1953年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并從1953年起陸續安裝牙科診所由蘇聯供應的機組,其中有1臺發電機是哈爾濱電機廠制造的,至1959年共新裝了6臺大機組。后來拆掉了一臺小機組移作別用。現有機組為1臺6萬千瓦,2臺6.5萬千瓦,5臺7.25萬千瓦以及1臺1250千瓦小機組,共計裝機容量55.375萬千瓦。相當于總容量63.9萬千伏安,超過了日本原設計的56.3萬千伏安。通過1回154千伏和5回220千伏高壓輸電線分別向吉林、長春、哈活動假牙爾濱等地送電,是東北電網中的一座骨干電站,不僅提供大量電量,還起到系統中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等重要作用。   為了保證大壩的安全,后來又在岸邊開挖一條泄洪放空洞,洞徑9.2米,長683米。隧洞進口位于庫區正常高水位以下39米,采用水下巖塞爆破,巖塞實方3794米3,一次爆破成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